屬於導演許承傑的孤味,從聆聽自己的內心再到步上跨界的旅途
成就人生孤味必先嚐一口內心的聲音
「孤味是什麼意思?孤味代表著『若專心一意,能把一個味道做好,那孤獨又有什麼關係』——這是一種生活哲學、一種處世精神——《孤味》。
清華大學110週年校慶,學校找了幾位畢業的校友分享自身「跨界」的經驗,其中一位是在清大工科畢業的《孤味》導演——許承傑,我其實是偶然先得知有一系列的講座活動,仔細看才發現自己去年最愛的台灣電影的導演竟然也在名單之中,這樣理工背景和電影藝術之間的衝突,成為了我聆聽這場講座的楔子,右轉推開演講廳大門,沒想到就這樣嚐了一小時許承傑精彩的人生孤味,導演能有這一小時的分享,真的都是人生一點一滴的累積和選擇成就而來的。
種下「跨界」的種子,從聆聽自己聲音到跨出第一步
我覺得「跨界」聽起來好像很困難,好像要對很多領域很了解,或是要有很清楚的目標,才能放手一搏去做的感覺。但聽完導演的分享,「跨界」變得像是把自己好奇的觸手伸向任何有興趣的地方,無心也好,有意也罷,恣意地在想跨的界灑下種子,而這顆種子的灑落始於導演參加了校園的徵文比賽,寫了曾在校園中協助視障同學找水壺的故事,還因此得了獎,這才發現在工科課業被當得天花亂墜時,居然開始在寫作這件事開始有了小小的成就感。
於是導演開始報名參加文學營隊,發現文學還可以跨界到更多領域,如戲劇和電影等等,同時也修了一堂通識課叫「跨界與探索」,這堂課需要每組同學在一學期內,從發想到完成任何一項想要做的專案,其中有同學想拍一部清大的電影,導演便自告奮勇想要擔任編劇的工作,不過組員間也都沒有拍電影的經驗,於是大家從自學拍片技術、設備調度到人力號召都自己來,其中組員還包括學弟殷振豪——《當男人戀愛時》的導演。
跨界冒芽的養分何處來?多方經驗的累積都是陽光、空氣和水
當完兵後便是人生叉路的選擇,相對於拿到竹科公司的聘書,導演心中的聲音告訴他,他其實比較希望自己名字可以出現在——當電影結束時的工作人員名單中。
於是他開始在動畫編劇和誠品企畫等等工作中開始了他的跨界之旅。其中擔任誠品吳清友董事長秘書時,受到了很多不同高壓的磨練,在誠品快速展店的階段,都有導演努力過的痕跡,也因此在去 NYU念電影前,還拿到了董事長的推薦信。
在研究所面試時,需要急中生智的應答,而擔任秘書的經驗也讓他能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問題,所得到的養分讓冒芽的種子變的更加茁壯,看似不直接相關的經驗,其實都是滋養跨界的陽光、空氣和水。
跨界之旅在研究所時期向下扎根,在金馬獎典禮向上開花
研究所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拍短片,畢業製作回到了台灣想要拍關於家人的故事,開始有了電影《孤味》的前身,但台灣的拍片環境不及國外具有系統,資金便是很大的問題,於是從嘖嘖募資到淑芬阿姨在台南的號召,才辛苦地籌到資金。
念完電影後,經歷了阿嬤的離世,原本想要將畢製短片發展成長篇電影的想法開始緩了下來,於是先到了舞台劇從事相關工作,而舞台劇討論的生死和家人議題又將導演帶了回來,重新正視自己生命中的家庭議題,下定決心要來拍電影《孤味》。
拍電影的過程中難免艱辛,導演總說他很幸運,資金逐一地到位,還遇到主要演員們在《孤味》上映前,各自在不同電影先行拿下各種獎項,各方加持了這部電影,但我始終認為這種運氣就是上天眷顧那些準備好的人的最好證明。
金馬公佈入圍名單前,導演難免壓力遽增,於是導演的太太找他去兩廳院看演出,突然有一位弱視觀眾請他幫忙引導到座位,好似生命之間的連結百轉千迴,在大學幫忙視障同學找水壺的善舉與無意間的徵文投稿,在此刻提醒他,跨界的勇敢讓他的種子在此刻開花了。
有什麼想做的就去做吧
導演最後和大家分享,有什麼想做的就去做吧,所以我跑到清大圖書館寫了這一篇小小的心得。這和我最近的感受雷同,我覺得自己可以隨意寫一些東西,於是申請了Medium 帳號,一個月一篇慢慢地寫我想寫的東西,沒有壓力。
目前也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我,聽完今天的演講真的是很有感觸,有時覺得自己目前的人生道路究竟是別人鋪上的?還是我自己想走的?現在我的工作真的很專精,是不是還有向外探索的可能,跨部門專案?或是異業結合?好想要有機會在出社會後,有能力為自己開一堂跨界的通識課。
感謝許承傑導演,把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說得這麼好,我一直認為娛樂產業真的值得更好的環境與更優渥的薪資,因為在每個無力疲勞的下班和週末,都是他們在治癒每個進入社會後忘記自己是誰的我們,導演的作品已是他演講中所說的,那顆台南冬天的太陽意象,日常而又溫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