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影心得: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第6、7集— — 在99樓撲朔迷離的觀世音

--

天橋上的魔術師
Source: 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

在中華商場和魔術師相遇的社會議題

本台灣迷你影集為改編自吳明益的同名小說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,故事設定發生在台灣1980年代的台北西門中華商場,政治遽變民風初開,流行文化開始移入,萌芽的思想難免衝撞,庶民的故事自然豐富。導演楊雅喆總是能把艱澀的議題,用鏡頭訴說成驚艷動人的故事,以及擅長用借喻手法增添層次,此回利用魔術師(莊凱勛飾)引領觀眾與每個故事相遇,其中「消失」如同文章的文眼貫穿整齣劇集,其實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。

天橋上的魔術師-發記皮鞋一家
Source: 天橋上的魔術師-發記皮鞋一家

發記皮鞋的光影互生

特別想要聊聊的是第6集〈影子〉與第7集〈火柴〉,是以小不點的哥哥(初孟軒飾)為主的故事線,影子和火柴的劇名很有趣,光影互生也是對比的存在。Nori是建中橄欖球隊的隊長,文武雙全光耀門楣,平日是媽媽(孫淑媚飾)發記皮鞋店裡的好幫手,用一手精湛的綁鞋帶技術擄獲每位女同學的青睞,身邊的女友換了又換,同時還是一位時刻照顧弟弟的好哥哥,這是大家眼中看到的光,光的熾熱耀眼符合常理。

可是在光的背後是什麼呢?是只有Nori看得到的影子。劇中我們透過小不點和媽媽的視角看見Nori的影子,在門縫中瞥見哥哥女裝的模樣,哥哥櫃子裡還有浮貼日本女生照片的嚮往,還塞有媽媽的衣物和髮簪,筆記本裡面有著自我認同的塗鴉和質問,偶爾也偷聽見哥哥以日文傳遞的濃情蜜意。

可這些才是Nori對於自己身份認同的光,這些光只有自己看得見,綻放於自己翩翩起舞的時候,和小八玩翻花繩的時候,學習日文和男友溝通的時候,但這些Nori不想流露的光都被收攏起來,悄悄地放進櫃子,成為灰階的影子,旁人只得以偷看、竊聽和鬼祟的方式看見,看見那些不光明正大的影子。後來,Nori只留下一句「我要去99樓囉」,就消失在大家面前了。

母親前往找光的路上

這兩集不但談Nori的自我認同,也很精彩地演出了家人的心理狀態,尤其是Nori媽媽,當Nori消失之後,便踏上了尋找與認同自己兒子的路程。其實在Nori消失之前媽媽就有猜測到兒子的秘密,Nori的光成了自己的陰影,墜落情緒幽谷魂不守舍,也開始合理化與自欺,不信任魔術師說的99樓是一個更好的地方。

但媽媽循著蛛絲馬跡還是踏上了尋找Nori的道路,魔幻寫實的劇情把媽媽心理狀態的變化演成踏上尋找Nori的道路,一路上景色陌生,如入荊棘滿途的旅程,偶爾還有地獄相伴,好似走過Nori也歷經過的劫數,隻身一人最後來到廟會野台,看見男扮女裝的表演者被言語霸凌,自己挺身而出相救,也在撲朔迷離的霓虹燈下,好像看見自己兒子打扮成觀世音的模樣,開心地飛舞旋轉。

一覺醒來,媽媽好像聽見Nori的聲音從耳畔傳來「我到99樓囉」,原來離開前的一句「我要去99樓囉」,要直到當媽媽開始願意接納之後,媽媽才願意相信兒子現在到了一個更好的地方,兒子也才能帶著媽媽的祝福順利抵達99樓。

光不是只有一種頻率可被欣賞

光譜多元,頻率不一,暖光冷光霓虹灰影,皆有可愛之處,那些被Nori收起來的光應該都值得被平等對待。

觀影後看見導演楊雅喆的貼文說道,他當兵時的長官(現在七十幾歲了)看完後,來私訊導演問說「Nori最後到哪了,好好的嗎?」

我想,現在的社會已正慢慢靠近Nori的99樓了吧。

--

--

Kevin is not a name.
Kevin is not a name.

Written by Kevin is not a name.

An HR spends 70% in high-tech industry + 30% in coffee shops.

No responses yet